戰後臺灣規劃史料-省府時期檔案介紹

一:本案緣起

本計劃源自於團隊協同主持人王鴻楷教授與助理廖彥豪,在2009年底執行行政院經建會所委託關於經建會住都處之前身-「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簡稱經合會都計小組-UHDC)資深規劃師訪談計劃,於進行訪談工作期間,因當時主持經合會都計小組工作之重要規劃師(如王章清、張祖璿、李如南、倪世槐、張隆盛、林子瑜等),多由早期台灣省政府建設廳與公共工程局(即為後來「精省」前的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處)轉任,因此為了查閱早期省府都市計劃與住宅建設相關史料,以便協助訪談與研究工作進行,便由前經建會住都處技正王雪玉女士協助安排廖彥豪至營建署中部辦公室現址查閱現存相關資料。

廖彥豪在現場查閱資料,並與前任職於省府住都局相關人員進行初步訪談後,瞭解到現由營建署中辦在「精省」後所接收省府都計與住宅史料對於台灣戰後空間規劃發展與研究的完整性與重要性(保存主要來自於原省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與省府都委會等相關機構之檔案),又鑒於因應當時(2010年前後)正在進行的行政院組織再造工作,當時營建署中辦預定將再次進行改組,此批省府都計與住宅史料在檔案主管權屬與館藏轉置空間上可能面臨問題,因此當時除了利用所查閱的檔案資料協助原定訪談與研究工作的進行外,並藉由該次對於營建署中辦館藏資料的實地考察經驗,另撰寫「內政部營建署中部辦公室資料調查與簡要訪談」說明一份(附檔可下載調查紀要),先與王鴻楷教授討論可能的因應處理方式。

王鴻楷教授在瞭解此事的急迫性與重要性後,認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應積極搶救這批省府都計史料,因此便會商取得夏鑄九教授同意參與(後即擔任本案主持人),由台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蔡炯明博士允諾提供數位典藏的諮詢與技術支援,並由本所師生籌組工作團隊,撰寫計劃書申請國科會國家型數位典藏計劃補助。在此計畫申請期間,當時任職於交通大學的曾華璧教授及其助理吳憶雯,曾提供過去申請與執行數位典藏計劃經驗,協助計劃書撰寫與前期規劃準備工作。之後由夏鑄九教授爭取到營建署葉世文署長的支持,由夏鑄九教授擔任計劃主持人,正式向國科會提出申請。在2010年9月,通過本案兩年半期計劃的申請,由台大城鄉所碩博士生負責籌組工作團隊,並獲得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洪啟東主任支持,率領該系大學部同學投入協助相關工作進行。

二:資料庫檔案背景、項目與數量簡介

(一)、機構與檔案背景

在1942年,國民政府當時便曾在內政部下成立營建司,負責統轄「全國」都市計劃、建築管理與公共工程等相關業務推行,當時內政部營建司為了強化中央-省之規劃與建設工作的推行,積極促成各地省政府成立省級的工程業務領導單位,統籌辦理該省各縣市的規劃建設工作。在1945年台灣光復之後,當時便在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礦處下設立公共工程局,並從大陸各省市調派大量的中高階工程與規劃人員來台,統籌協助台灣省的復員與建設工作推行。而國民政府在1949年播遷來台後,行政院組織隨即進行精簡,當時在中央層級部分,營建司遭到裁撤,相關業務歸併回地政司下之一科管理,然而當時中央政府的地政司在組織、人力上,並無力主導全省的空間規劃與住宅建設工作,因此則由建設廳土木科與公共工程局擔負實際的工作權責,於此形成台灣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在空間規劃官僚組織部份「弱中央、強地方」的權力結構。

這個結構一直延續到1970年代中後期,在中央政府陸續成立相關業務主管機構(如重新在內政部復設營建司,隨後又升格為營建署,並在經合會籌組都市發展處等),並先後調派當時省級工程人員主持相關中央政府組織的業務後,此不對稱的權力結構才慢慢有了改變與平衡,因此在回顧與檢討台灣戰後空間規劃與住宅建設的發展過程與歷史研究工作上,第一代省級工程人員的角色與影響,以及現存這批省府都計與住宅史料都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

而目前由營建署中辦所館藏的這批省政府都計與住宅史料,主要來自於精省後所接收的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與省政府都市計劃委員會公文檔案,這批省府都計與住宅史料的檔案內容,在主題上涵括了都市計劃規劃與審議、公共工程規劃與建設,以及建築管理等各類的計劃書圖與公文檔案,在時間上橫跨了從台灣省政府成立,到精省前後的台灣戰後空間規劃與住宅建設歷史發展的檔案資料(1949~1998)。由於此批省府都計與住宅史料的檔案數量極為龐大,在經費、時間與人力有限的條件下,因此本案團隊也僅能先就年代較為久遠,檔案原件保存狀況較差,而相對重要的資料,優先進行數位化保存的工作。

(二)、資料庫檔案簡介

目前已經完成檔案數位化與後設資料建置,並匯入本資料庫的檔案,主要集中在省府建設廳土木科與公共工程局時期的都市計劃規劃與審議資料,包括下列四大項,茲以文字與表格分別簡要說明如下:

  • 1、建設廳土木科與公共工程局時期研擬與變更都市計劃書圖檔案(主要橫跨時間為1949~1990年代前後):在戰後初期的台灣,不只是中央政府方面缺乏都市計劃相關的組織與人力,一般縣市、鄉鎮政府,在此部分的組織人力與專業技術更為缺乏,因此在當時,多數地方政府的都市計劃研擬、變更與通盤檢討等工作,多數委由省政府工程機構人員主持實際工作,代替地方政府辦理擬定與變更都市計劃工作,此項資料便包括了從戰後初期到1990年代前後,全省各地由省政府工程機構代為擬定與變更的都市計劃書圖資料;
  • 2、建設廳四科一組代行省政府都委會審議職權階段留存的審查資料(橫跨時間為1956~1968年):戰後初期的台灣,當時在省政府方面尚未正式成立省級的都市計劃委員會,因此都市計劃擬訂與變更的審議業務,主要是由當時的省政府建設廳四科一組代為執行審議業務,此項資料便是在省都委會成立前,戰後初期省級機關方面代為執行全省各縣市都市計劃擬定與變更的審議資料;
  • 3、內政部與省政府合力籌組的「台灣省都市計劃審核小組」會議紀錄(1954、1955年):國民政府在1953年推動農地改革(耕者有其田)後,隨即在1954年通過《實施都市平均地權條例》,準備接著推動都市土地改革,由於當時實施都市平均地權與實施都市計劃工作之間,在法規與制度上有密切連帶關係,因此便委由內政部與省政府所屬相關業務單位派員,並邀集各界專家,聯合籌組一臨時任務型組織-「台灣省都市計劃審核小組」,全面性的重新審查日本殖民時期所遺留下,以及在戰後初期由省府工程機構所代為擬定與變更的都市計劃,以便配合當時實施都市平均地權工作的推行,此項資料為戰後初期國府第一次對當時現存的都市計劃進行全面審定檢討工作,雖然整體的資料量不大,但對於研究戰後初期都市計劃與土地政策部分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 4、台灣省各縣市、鄉鎮之都市計劃研擬與變更索引過程表目錄(橫跨時間為1949~1998年):在台灣戰後空間規劃的實質發展上,由於省府工程機構與都委會始終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當時省府建設廳(在省都委會成立後,便由省都委會接手)便著手編擬了一套《台灣省各縣市、鄉鎮之都市計劃研擬與變更索引過程表目錄》,此項資料完整的紀錄了台灣省各縣市及其所屬鄉鎮,從初次擬定都市計劃的時間及其所對應的書圖檔案資料,以及一直到精省前歷次計劃變更、通盤檢討與審議的索引紀錄,這部分可以視作為前三項相關檔案資料的總索引。

(三)、數位化成果數量統計表

1:數位化成果統計表之一(依執行年度分)

年度

清點數量(頁)

掃瞄影幅(頁)*

後設資料(筆)

99年度 **

59962

59697

4358

100年度

112576

111862

16048

合計

172538

171559

20406

* A0尺寸以上的大圖,限於本案經費與廠商設備,只建置後設資料,未進行數位化掃瞄。

** 99年度完成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新竹縣市、苗栗縣、宜蘭縣、會議記錄等資料的數位化掃瞄;但後設資料建置限於結案時程,僅先執行台北市、台北縣、新竹縣市等部分,其餘於100年度完成。

 

2:數位化成果統計表之二(依縣市架位分)

架位

清點數量(頁)

掃瞄影幅(頁)

後設資料(筆)

台北市

157

157

13

台北縣

22853

22725

3414

新竹縣市

8721

8686

931

桃園縣

10999

10963

1574

苗栗縣

4598

4589

462

基隆市

5870

5842

878

宜蘭縣

4286

4281

413

宜蘭縣、苗栗縣

1461

1437

408

內政部台灣省都市計劃審核小組會議記錄

213

213

91

省府建設廳四科一組都市計劃審議會議記錄

804

804

67

台中市

4657

4597

996

台中縣

13793

13693

1577

南投縣

9089

9043

979

彰化縣

9052

9020

767

雲林縣

7095

7045

569

雲林縣、彰化縣

2425

2385

694

嘉義縣市

10234

10158

992

台南市

320

320

7

台南縣

21222

21078

2333

高雄縣

12431

12356

1308

高雄市

249

249

58

屏東縣

6314

6280

630

台東縣

4977

4969

324

花蓮縣

7273

7257

548

澎湖縣

1545

1533

115

澎湖縣、花蓮縣、台東縣

1244

1223

258

過程表(共13縣市)*

656

656

-

合計

172538

171559

20406

* 100年度數位化執行過程中,新發現台北縣、宜蘭縣、桃園縣、台中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嘉義縣、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花蓮縣等之「都市計畫制定過程表」共13卷檔案,僅先完成數位化掃瞄,尚未建置後設資料。

 

3:數位化成果統計表之三(依資料類型分)

類型

清點數量(頁)

掃瞄影幅(頁)

後設資料(筆)

目錄

963

963

555

都市計畫說明書

82076

82076

2511

會議記錄

66060

66060

4890

公文

6413

6413

3521

都市計畫記錄

7744

7744

4172

書圖

5198

4219

3187

書表

3428

3428

1570

過程表(共13縣市)

656

656

-

合計

172538

171559

20406

 

4:「未掃瞄」之大幅書圖(A0以上)統計表(依縣市架位分)

縣市架位(代號)

數量

台北縣(01

128

宜蘭縣(02

5

桃園縣(03

36

新竹縣市(04

35

苗栗縣(05

9

台中縣(06

100

彰化縣(07

32

南投縣(08

46

雲林縣(09

50

嘉義縣市(10

76

台南縣(11

144

高雄縣(12

75

屏東縣(13

34

台東縣(14

8

花蓮縣(15

16

澎湖縣(16

12

基隆市(17

28

台中市(19

60

台南市(21

0

宜蘭縣、苗栗縣(30

24

雲林縣、彰化縣(31

40

澎湖縣、花蓮縣、台東縣(32

21

台北市(63

0

高雄市(64

0

內政部台灣省都市計劃審核小組會議記錄(98

0

省府建設廳四科一組都市計劃審議會議記錄(99

0

合計

979

三:本案後續發展及尚待搶救與數位化的檔案簡介

(一)、本案後續發展

本案從2010年9月通過計劃後開始執行,至2013年3月前後,歷時約兩年半,先後完成檔案初步清查、訪談檔管機構相關人員、現場進行檔案審選、擬定後設資料架構、建立檔案清冊、檔案清點移交、建置後設資料、進行檔案數位化、完成檔案點交歸還等相關工作,並依照國科會計畫作業相關程序完成結案。

從2013年4月開始由計劃團隊成員義務居中協助營建署、台大城鄉所與台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三方,進行關於已完成數位化部分檔案資料的權屬與開放相關事項的討論與合作協議書簽訂,在2013年9月完成前述工作事項後,由團隊成員、台大城鄉所與台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三方,開始籌劃資料庫網站的建置、營運與管理工作進行。但期間因計劃團隊成員有畢業、當兵、工作與出國進修等各種情況,導致資料庫網站建置籌備工作暫時中斷。

至2015年5月由所方主要參與成員和台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協議重啟資料庫網站建置的相關工作,委由數位中心協助進行資料庫系統開發和網站管理系統建置等工作,所方支持資料庫網站建置必要經費與承擔後續管理營運工作,計劃團隊成員則協助進行資料庫網站相關欄目設計、相關資訊介紹與說明文字撰寫,於2015年底完成相關工作,於2016年3月3日正式開放公眾檢索利用。

從2013年4月開始,計劃團隊成員除協助三方機構釐清數位化資料檔案權屬與開放程度的協商工作,以及啟動資料庫網站建置的籌備工作外,另一項同時進行的重要工作便是持續呼籲與串聯搶救營建署中辦目前保存剩下尚未經過檔案審選、建立清冊與數位化的其他省府時期都市計劃與住宅建設相關重要檔案(這部分檔案的概要介紹請參考下一段「尚待搶救與數位化的檔案簡介」)。

在2013年6月底先由台大城鄉基金會與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邀請計劃團隊成員,針對台灣戰後都市計劃與住宅建設相關檔案資料現況及本計劃專案成果進行演講與座談(附檔可下載簡報檔),透過此次演講的介紹與呼籲,其後由華昌宜老師、王鴻楷老師、計劃團隊成員和OURs開會討論後續聯繫與進行方式,期間由華昌宜老師、OURs和計劃團隊成員分別拜會相關主管機構(包括經建會、內政部、營建署、行政院中辦等)尋求資源與支持,並曾在住宅學會提案建請學術界相關團體與機構重視此項檔案資料的保存與數位化工作,然因缺乏實際經費預算編列與挹注,多僅得到口頭承諾先確保主管權責機關不會擅自銷毀與搬動此批檔案資料,以徐圖進一步謀求其他可能機構與資源投入後續保存工作。

在2013年9月底由華昌宜老師、王鴻楷老師聯繫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院長林峰田老師,希望成大規劃學院方面能夠出面與政府相關權責機構會商此批資料的實體保存與數位化工作預算編列,同年10月中左右,華昌宜老師方面傳回林峰田老師與政府相關機構負責人會商之初步共識,確認此案將會在下年度正式提案編列預算經費,然後由主管機構配合相關學術機構推動後續工作。

2015年5月計劃團隊成員則進一步從中研院地理資訊中心和成大規劃學院方面接到相關訊息,表示國家發展委員會已責成營建署與城鄉分署編列預算並將此項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計劃,主管機構營建署方面負責人則聯繫中研院與成大方面尋求技術支援與經驗分享。據側面了解此案主要處理檔案項目為營建署中辦一樓檔案管理室保存1970年代之後各縣市的都市計畫書圖相關資料,若此案後續能夠順利執行,我們也誠摯呼籲未來此案的相關數位化成果之後也能建置資料庫網站,並開放公眾檢索利用,並進一步針對國內都市計劃相關檔案史料進行清查、審選、移交保存與數位化,以與本案資料庫網站既有開放成果,在對於台灣戰後都市計劃檔案資料開放的基礎上達成接合、相乘的效果,以促成從實務工作與學術研究角度重新梳理與檢討台灣戰後空間規劃發展的相關工作推展。

(二)、尚待搶救與數位化的檔案簡介

目前內政部營建署中部辦公室現址(為前台灣省都市計劃委員會舊址)主要保存分別來自於過去台灣省都市計劃委員會、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建設廳公共工程局等三個單位的公文、檔案、書圖資料。

其中又以省都委會(包含其前身省府建設廳四科一組時期)的機構檔案保存狀況最為完整良好,分別保存在一樓與三樓的檔案管理室,主要內容包含委員會的會議紀錄原稿和錄音檔,全省各縣市都市計劃制定、變更與通盤檢討的書圖、公文與會議資料等,數量龐大,推估約至少超過一百萬頁影幅,裡頭並包括許多各類珍貴的都市計畫大圖原圖;

而在建設廳檔案部分,由於過去省府建設廳管轄權屬非常廣泛,包含工業、商業、礦業等政策與行政管理事項及原物料管制等工作都屬於省府建設廳的管轄範圍,而營建署中辦既有保存的建設廳檔案資料,則主要是以建設廳過去管轄包括都市計畫、建築管理、區域計劃、工程與營造業管理、重大工程與土地開發案等事項的公文檔案資料。此類資料主題內容包含範圍相當廣泛而複雜,而當初又因是在921地震後透過資料搶救,將這批「建設廳都計建管檔案」由建設廳移轉至營建署中辦現址,因此館藏單位手上已無清冊目錄可查,由於數量相當龐大,此批檔案現存於營建署中辦地下一樓倉庫,初估數量為一樓與三樓檔案管理室加總的兩到三倍,推估約至少超過二百五十萬頁影幅,由於地下一樓倉庫館藏條件極差,且這批資料起始年代久遠、橫跨時間很長(從1940~1990年代前後),因此許多資料已有開始損壞破碎的狀況出現,亟待主管機關、檔案管理機構與研究工作者重視與搶救。

本計劃團隊因受限於人力、經費與計劃時程等因素,並考量資料狀況與保存條件,對於優先數化保存的檔案標的有策略性考量,目前完成的部分(詳參「資料庫檔案簡介」),為三樓檔案管理室所保存建設廳四科一組時期代行省都委會職權所保存的相關公文書圖資料(主要多為1970年以前資料),而一樓檔案管理室所保存省政府都市計劃委員會正式成立後的會議、公文、書圖資料(主要為1970年以後資料),則因數量更為龐大,且年代較近、保存條件較佳等因素,在計劃經費範圍內並未能納入工作計劃。

計劃團隊在2010年開始執行本計劃後,也考量到前述一樓檔案管理室與地下一樓倉庫檔案資料的重要性、完整性與保存狀況,以及與本數位典藏計劃(本資料庫檔案)的關聯性,此外當時也接收到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將在2012年底正式結束,因此曾分別就「一樓檔案管理室之省府都委會檔案」與「地下一樓倉庫之建設廳都計建管檔案」部分,分別邀請江瑞祥老師與劉欣蓉老師到營建署中辦現址進行現場勘查,並在2011年2月協助兩位老師另外各提出一個數位典藏案申請,希望透過完整保存與數位化營建署中辦所保存省府時期空間規劃與建設的相關檔案資料,作為初步建構一個台灣戰後空間規劃發展歷史資料庫的基礎工作。不過很可惜當年度這兩個申請案並未通過,不過透過當時協助籌劃這兩個計畫案申請的過程,我們也藉此對於一樓檔案管理室和地下一樓倉庫的檔案資料作了初步的調查。

以下便轉錄當時這兩份計劃申請書裡對於這兩處檔案資料的基本介紹:

一樓檔案管理室之「台灣省政府都市計劃委員會」機構檔案

1、「省政府都市計劃委員會」會議記錄(1968 年~1998年)

主要內容包括:

(1)、委員會會議記錄(共舉行580 次會議,合訂為677 冊,包含錄音帶)。

(2)、主要計畫審查會議記錄(合訂為87 冊)。

*資料背景與重要性說明:

省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在當時扮演第一輪都市計劃修訂審查的主要角色,主要作業方式為省政府公共工程局協/代辦,或與地方政府共同擬訂規劃後,經縣/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審查後,送至省政府都委會進行審查,審查後在送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備核。在省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審查部分,概分兩類狀況處理:1、沒有重大問題者,由省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給予修正建議後,地方政府都市計畫主管單位進行修訂後,逕行送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2、被認定有重大問題者,委由省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主席指派召集人成立專案調查與審議小組(專案小組成員以省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委員和地方政府都市計畫業務承辦人員為主),到個別縣市進行調查訪談後,經專案小組開會作成決議回送省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辦理審查,經審查修定後送至內政部都委會。

本項資料主要包含1968 年省政府都市計劃委員會體制化正式成立後,從1968 年~1998 年之間,580 次的委員會會議記錄,記錄了當時省政府與地方政府在都市計劃規劃審議過程的進行方式與爭議處理(包含當時民眾與民代之陳情意見案等);另外則包含了在委員會審查認定中,認為需要獨立出來另作主要計畫審查的會議記錄與書圖部分。

2、「省政府都市計劃委員會」各縣市審查計畫書圖(1968 年~1998 年)

主要內容包括:

(1)、各縣市審查計畫書圖(分縣市別逐冊編列,總冊數1555 冊)。

(2)、重大建設都市計畫審定圖90 櫃。

*資料背景與重要性說明:

本項資料主要以省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正式成立後,針對各個縣市都市計畫規劃、檢討與變更審查之書圖說明記錄,銜接省政府建設廳在1968 年之前之審查工作與資料,完整記錄1968 年之後全台各縣市都市計劃規劃審查之歷程。

3、「省政府都市計劃委員會」公文檔案(1968 年~1998 年)

*資料背景與重要性說明:

本項資料為省政府都市計劃委員會公文檔案,主要以1968 年省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正式成立後,與中央和地方政府在重要都市計畫審查意見的公文往來,另外包含當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組成之聘任與更替,最後則是包含在都市計劃業務上與中央、省與地方政府其他單位廳處之公文往來,少部分內含書圖。

地下一樓倉庫之「建設廳都計建管檔案」

目前此批數量龐大的公文檔案,已初步依公文發文年度進行卷宗分類,自民國四十四年開始,一直到民國八十六年,均依序排放於開架書庫中。本計劃團隊在初步清查後,從各年度卷宗的公文內容中觀察到以下五大類型的主題,以下逐一簡要說明:

1、縣市政府公共工程設計書圖

這批檔案卷宗中有一大類是各縣市政府或早期省公共工程局為公部門單位必要之營建(新建或增改建)提出工程設計書圖及預算草案等文件,或有為大陳義胞興蓋宿舍,或則是某公營工廠之廠房建設,其工程書圖呈現出不同年代公部門營建方案在建築構造、技術、設備及預算項目分配上的具體內容。

2、縣市政府核報建築許可文件

另有一類的檔案主題是各縣市政府向省府建設廳呈報各地方公私部門申請建築許可文件。從各縣市政府每月提送該縣市建築執照核發情形之數量統計,以及各縣市對各該建築許可文件之說明,具體呈現出各縣市地方不同時期建築營建之發展強度狀況。

3、建築管理暨都市計劃相關法令釋義

在省府檔案中有另一大類文件,乃各縣市政府針對各種營建行為是否合於法令規定請求省府釋義。此類文件檔案所占檔案數量龐大,每單項文件內容則極其具體,譬如曾就取得使用執照後可否准予再辦理變更設計疑義,或是早期對於局部改建不確定是否能申領建照等疑義,均去文請求省府釋義。此類文件非常細微地呈現出各地方政府在建築法令法制化過程中的調適難度。

4、違章建築處理

平行於各類建築管理行為的是為數極大的違章建築管理案例,這可由此類公文檔案之可觀數量得知。此類文件或有關於無法確知申請人之建築行為是否屬違章行為而請求釋義者,或有省府向所屬各單位要求查辦違章並回報查辦情形者,具體呈現出建築行為合法與否之時代變化。

5、中央重大基礎建設開發計劃文件

另一類重要的公文檔案則是在省建設廳與其他中央單位之間的公文往返中,詳實記錄了不同時期國家重大建設計劃之具體內容。譬如民國六十年的一份公文中便記載了公共工程局爭取將自來水及下水道兩項計劃列入當時經合會向聯合國申請長期國家計劃技術協助項目的詳細內容。這類公文檔案或也有附工程設計詳圖及經費預算書,呈現出各時期國家建設計劃的梗概。

四:工作團隊成員簡介

(一)、數位典藏案執行團隊

本計劃以台大城鄉所與銘傳都防系師生共同組成工作團隊,配合內政部營建署及其中部辦公室的行政支援,並由台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提供各項專業諮詢與技術協助,執行相關資料清查與數位化工作。

主持人:夏鑄九
協同主持人:王鴻楷、蔡炯明、江瑞祥、洪啟東
專任助理:林子新、林書正、林佳禾、廖彥豪、于欣可(台大城鄉所博碩士生)
兼任助理:張惠晴、謝惠雯、張凱婷、吳佳樺、周筱文、黃昱軒、劉奕汝(銘傳都防系大學部學生)。
(二)、數位資料庫網站建置工作小組

本資料庫與網站後續由台大城鄉所與台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合作進行開發建置及管理維護工作。

所方參與成員:王鴻楷、黃麗玲、陳良治、賴仕堯、何燦群。
計劃團隊參與成員:蔡炯明、林佳禾、廖彥豪。

資料庫引用資訊與相關成果資訊彙整

若您有利用本資料庫(網站)完成的研究成果,或是針對本資料庫(網站)內容與應用等方面所進行的報導介紹,歡迎您將研究成果或報導資訊,以及全文檔案寄送給我們。

研究或報導成果資訊請包含作者姓名、文章篇名、發表之報刊刊名、刊期與年代,或是圖書的書名、出版年、出版社等資料,或是網頁文章之連結網址,我們會將您的研究或報導成果資訊刊載在本資料庫網站上,提供相關研究與使用者利用參考。若您願意將成果無償授權提供本資料庫,我們會將成果檔案上傳提供公眾下載閱覽使用。

本資料庫(網站)主要目的為提供研究與實務工作運用,並將相關研究、使用與應用經驗及成果彙整給其他使用者參考。期待您的利用、參與及分享。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電話:
信箱:

成果資訊彙整:

  • 1.廖彥豪,2013,〈搶救省府遺產,重訪戰後發展〉,林富士、戴麗娟(編),《數位傳奇-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劃100年度成果專刊》,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計劃辦公室,34-36。
  • 2.林佳禾、廖彥豪,2013,〈政府,說好的開放呢?-數位典藏留下的資料保存課〉,《人籟》,第107期。
  • 3. 林佳禾,2015,〈從報導者的角度看待省府都計資料庫的價值與應用〉,《苦勞網》。

日殖官方檔案資料庫 10 筆 / 2015-11 編製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 台灣總督府檔案
    簡介:
    「台灣總督府檔案」是日本殖民統治台灣50餘年最重要一手統治關係檔案紀錄,但是台灣總督府檔案內容並不是單一的檔案群,而是由諸多檔案群構成,計13146卷(冊)。其中最重要的是攸關在台灣、澎湖群島全般的統治紀錄-「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再加上「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高等林野調查委員會文書」、「舊縣公文類纂」、「糖務局公文類纂」、「土木局公文類纂」、「國庫補助關係書類」等。
    (以上說明文字轉錄自台灣總督府檔案系統簡介;個別檔案詳細介紹可參考該網頁說明)
  2.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
    簡介: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典藏日據與光復初期史料數位化計畫」中,日據時期之檔案數位化計畫主要包括「台灣總督府檔案」、「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二部檔案,其中「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檔案」是紀錄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有關全台專賣事業,以及經濟、產業等各方面發展的重要史料。
    總計本檔案共12815冊,約四百萬頁,其中有二萬多張大於A3以上各式建築設計圖、機具圖及地籍圖等,由於文件內容極為珍貴,保存時間已逾五十年至百年以上,紙本多已呈現老化殘破現象,實不宜重複翻閱或複印。因此本計畫之目的,即在於將本館現藏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檔案中的大尺寸圖檔進行數位化處理,建立符合國際通用標準規格之國家數位典藏系統,以利於原始檔案之保存及開放應用。
    (以上說明文字轉錄自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系統簡介)
  3. 台灣總督府(官)報檔案
    簡介:
    台灣總督府為日據時期台灣最高行政機構,其所發布之府報即等同於現今之政府公報。透過府報,可以查閱當時發布之法律及行政命令,並包含都市計畫等各項施政,這些重要資料藏身在各年度、月份之府報中,如要查閱是否有某一種法令,何時發布,查閱相當困難,因而有必要製作資料庫,以利查詢,提供完整研究素材。
    (以上說明文字轉錄自台灣總督府官報檔案系統簡介)
  4. 台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
    簡介:
    昭和10(1935)年10月19日-23日,台灣總督府以「振興對南洋、華南之貿易」、「輔助企業及投資」、「振興工業」、「改善金融、文化及交通設施」等理由,召開熱帶產業調查委員會,提出設立拓殖機構之主張,揭開台灣拓殖株式會社設置之序幕。總督府以殖產局為中心,積極展開籌設工作,終於昭和11年6月,日本國會通過台拓法案,同年12月5日台灣拓殖株式會社正式營業。
    台拓檔案自昭和11(1936)年起至昭和21(1946)年止,這批台拓文書包括台拓本店在台灣島內及在海外所設支店、出張所、事務所等所屬事業機構之股東名簿、組織人力、財力之動員,及經營事業之調查計畫實施成果之所有紀錄,為有關日本後期治台經濟政策,與對東南亞進行經濟侵略之重要史料。台灣拓殖株式會社於昭和17(1942)年2月10日制定「文書處理規程」,包括總則、收文、分發、擬案、供閱、發文電信等規定,並於昭和17(1942)年3月19日制定「文書編纂保存規程」。
    (以上說明文字轉錄自台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系統簡介)

國立台灣大學

  1. 台灣日治時期統計資料庫
    簡介:
    日本殖民政府在統治臺灣的五十年間(1895年到1945年),進行了多項大規模、全面性且具持續性的統計調查,例如:臨時戶口調查、國勢調查。這些調查範圍涵蓋廣泛,所累積的統計資料相當豐富。由於此珍貴的統計資料目前散見於全國各圖書館,為了能方便更多學者接近使用,同時也兼顧資料保存,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於2006年執行國家科學委員會的「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建置計畫」,規劃建置一個以收錄日治時期官方統計資料為主的「日治時期統計資料庫」,並以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所典藏的日治統計舊籍為收錄對象,共收錄681冊日治時期統計出版品,建置194,075頁數位化影像檔案,103,732筆詮釋資料,其中包括書名、表格名稱、統計年份、出版單位等重要資訊,並製作成可供查詢及瀏覽之資料庫,希望藉此促進法學者進行整合性法實證研究,也提供國內外一個良好的學術交流平台,達到資源共享的最大功效。本資料庫為保留原始素材的面貌,提供研究者一個內容具高信度的資料庫,並不提供各種交叉運算的功能。
    (以上說明文字轉錄自台灣日治時期統計資料庫簡介)
  2. 日治法院檔案資料庫
    簡介:
    「日治法院檔案」主要內容為臺北、新竹、臺中、嘉義等四個地方法院所典藏的日治時期各類司法文書,包括民刑事判決原本、民刑事案件登記簿、非訟事件以及強制執行事件等卷宗、公證書原本、有關法人等的各種登記簿、行政卷宗等,其中臺中刑事判決原本保存於司訓所,此外尚有少量由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和花蓮地方法院所典藏的日治時期司法文書。上述檔案所涉時間始自1895年,迄於1945年,完整地呈現出日治五十年臺灣法院之運作實況。
    (以上說明文字轉錄自日治法院檔案資料庫簡介)
  3. 台灣舊照片資料庫
    簡介: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收藏豐富的日治時期出版品,該批館藏涵蓋臺灣相關主題,包括教育、衛生、政治、經濟、交通、地理環境、植物、動物、礦產、林產、牧產、農產、社會、文化、語言、人類學、文學、旅遊等,內容十分多樣而豐富。該批出版品裡有不少附有插圖、照片,本館自該批館藏中挑選與臺灣相關的照片加以數位化,並建置詮釋資料總計三萬七千餘筆,提供完善的檢索機制。使用者除可於臺灣舊照片資料庫查詢詮釋資料,亦能線上瀏覽數位圖像,更能就學術合理使用範圍內下載詮釋資料與數位圖像。
    (以上說明文字轉錄自台灣舊照片資料庫簡介)

國立台灣圖書館

  1. 日文舊籍臺灣文獻聯合目錄
    簡介:
    本館為整合臺灣各單位收藏之日文舊籍臺灣文獻,提供研究資源,便利讀者使用,於2003年進行規劃,2004年完成建置「日文舊籍臺灣文獻聯合目錄」,提供讀者線上查詢。
    2007年3月本館奉教育部核定成立「臺灣學研究中心」,期成為兼顧資料典藏、學術研究與支援教學的平台。因應本館臺灣學研究中心設置計畫,2008年起持續進行本目錄系統更新維護工作,以擴充資料內容。聯合目錄為書目式索引資料庫,主要收錄1949年以前出版之日文臺灣資料,其收錄範圍採取廣義方式界定:1、泛指在臺灣出版或非在臺灣出版之相關臺灣文獻資料。2、考量日本將臺灣視為南進政策之前進基地,與南支南洋關係密切,亦將關於南支南洋資料作部份篩選收錄。南支南洋指稱中國華南地區、海南島以及東南亞各國。3、日治時期除日文臺灣資料外,尚有少量中、西文臺灣資料,一併收錄之。
    資料登錄類型包括書籍、期刊、報紙、小冊子以及其他紙本文件或照片等。另考量讀者搜尋閱讀不以原件史料為唯一來源,1949年以後重新覆刻之日文舊籍亦列入資料庫內。
    (以上說明文字轉錄自日文舊籍台灣文獻聯合目錄查詢系統簡介)
  2. 日治時期臺灣文獻全文影像系統
    資料庫說明:
    總督府圖書館典藏之圖書為數甚多,其中,有不少珍貴的孤本資料,例如《臺灣史料稿本》為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編纂之打字油印稿本,採編年體,自1895年至1919年繫年繫月繫日編纂台灣總督府重要施政紀要,並收錄《改隸前支那史料》、《臺灣史料雜纂》、《バタビヤ城日記》(巴達維亞城日記)及《司令官コルネリス・ライエルセンの日誌》(司令官雷爾生日記)等史料,可說是研究臺灣史不可或缺的基本資料。
    又如《高砂族調查書》、《理蕃概況》、《高砂族授產年報》等書,乃是從事原住民研究重要的參考資料。《高砂族調查書》共6編,分為戶口、生活、進化、總括、蕃社概況及迷信、藥用草根木皮等。《理蕃概況》紀錄原住民居住地區的警察配置、管理情形及教育概況等。《高砂族授產年報》則分年度調查原住民產業活動。
    日治時期以前,西方探險家即對臺灣充滿好奇,紛紛來臺探險,撰有《On the bird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 Lond》(福爾摩沙島上的鳥類)等書,開啟臺灣近代博物學研究之先聲。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基於統治與殖產開發之需,有計畫地對臺灣的自然資源展開調查。《紅頭嶼の動物地理學的研究》、《臺灣島の鳥界》則是日籍博物學家鹿野忠雄、黑田長禮的研究成果,為臺灣博物學的發展寫下新頁。
    此外,教育亦為臺灣總督府的施政重心之一,本系統資料包含學事統計、各級學校一覽、概覽、案內,以及各級學校之校刊、名錄等教育資料。例如《新竹州教育統計要覽》、《臺灣教育事情》、《臺南州管內學事一覽》、《臺中州立臺中第一中學校要覽》等即是。除了學校教育資料外,亦有《基隆市社會教育概要》、《國語動員指導書》等社會教育資料。1910年代開始,「國語普及會」、「同風會」、「少年團」、「青年會」等社會教育團體紛紛成立。
    日治初期臺灣衛生情況欠佳,傳染病橫行,改善衛生環境成為總督府的當務之急。《臺灣陸軍衛生概況》、《明治三十一年臺灣ペスト病流行紀事》、《臺灣の衛生狀態》等書,紀錄臺灣的傳染病和防疫工作概況。《保健衛生調查書》、《マラリア防遏誌》(瘧疾防遏誌)、《臺灣豫防衛生概觀》等書則呈現新竹、臺中、澎湖各地衛生概況,以及傳染病防治情形
    (以上說明文字轉錄自日治時期台灣文獻全文影像系統簡介)
  3. 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
    資料庫說明:
    本館典藏之日治時期期刊約三百餘種,內容包羅萬象,題材多元。日治時期總督府在臺推行新式教育,館藏《臺灣教育會雜誌》(後易名《臺灣教育》)及地方教育會會報等可了解當時教育的發展。另如《臺灣建築會誌》為「臺灣建築會」之機關刊物,為研究近代臺灣建築史的不可或缺之資料;《臺灣通信協會雜誌》(後易名《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為關於臺灣交通的重要刊物;《臺灣警察協會會誌》(後易名《臺灣警察時報》)則為研究日治時期警察制度及社會發展的珍貴資料,均是日治時期長期發行且具代表性的期刊。
    日治時期文藝社團十分活躍,本館典藏的《銀鈴》、《臺灣新文學》、《華麗島》、《野葡萄》、《木瓜》、《にひたか》(新高)等文學期刊,均是全國碩果僅存的孤本。此外,《臺灣地方行政》、《臺灣刑務月報》、《市街庄協會雜誌》、《臺灣の水利》、《臺灣農友會會報》及《臺灣海務協會報》等期刊,則是關於日治時期臺灣民政事務和產業發展之刊物,乃是研究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政治、產業不可或缺的素材。
    日治時期隨著臺灣經濟發展,社會條件逐漸成熟,人民生活型態改變,市面上出現《風月報》、《臺灣藝術新報》、《趣味登山會會報》、《臺灣棋道》、《演藝とキネマ》(演藝與電影)、《旅と釣》等娛樂性期刊。《風月報》刊載通俗小說,並曾舉辦通訊選美活動,隨刊附贈選票,一時蔚為風潮;《臺灣藝術新報》則介紹音樂、電影、戲劇、舞蹈等藝界消息,附有照片、漫畫、插圖,圖文並茂,深具趣味性、娛樂性。《南瀛佛教會會報》(後改名《南瀛佛教》、《臺灣佛教》)、《立正教報》、《圓通》及《福音と教會》等宗教類期刊,亦屬孤本資料。
    (以上說明文字轉錄自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簡介)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歷史人口研究計畫

  1. 日治時期戶口調查資料庫
    資料庫簡介:
    戶口調查資料是某一時間點的人口統計資料,屬於靜態的人口統計資料。透過戶口調查資料,可以了解某一地區某一時間點的人口結構,並且可以進一步與其他地區進行比較,也可就該地區不同次別的臨時戶口調查統計進行不同時間階段人口變遷的宏觀研究。
    台灣日治政府於1905年進行第一次台灣臨時戶口調查,其後1915、1920、1925、1930、1935、以及1940年都曾進行戶口調查,總計日本領台五十年間,共舉辦過七次戶口調查。其中1905、1915年稱為「臨時臺灣戶口調查」,1920年以後開始與日本本國同時舉行,並正式定名為「國勢調查」,包括每十年的大調查(1920、1930),以及每十年之間的簡易調查(1925、1935)。第一~六次調查結果皆出版數量不一的相關簿冊,包括調查過程說明、相關法規及統計資料等。第七次調查由於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並未出版相關調查結果,直到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才由臺灣省政府主計處出版一冊「臺灣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表」。
    為了提供各界人士於線上檢閱台灣日治時期各行政區的戶口調查資料的服務,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歷史人口研究計畫特地建立此「日治時期戶口調查」資料庫(Taiwan Colonial Household Registration Census Database;TCHRCD),將日治時期七次戶口調查資料建立電子檔以供外界檢閱。
    (以上說明文字轉錄自日治時期戶口調查資料庫簡介)

公共資訊圖書館

  1. 日文舊籍數位典藏網
    簡介:
    將日據時期臺灣歷史資料內容數位化並予以加值應用,有助於珍貴史料的普及。網站內容包含有:精選電子書、資料庫檢索、珍藏導讀與分享等功能,豐富的網站內容除能提供專家學者研究外,並期望能提供簡淺易懂的臺灣在地歷史小知識,引起一般民眾對臺灣本土歷史的興趣。
    (以上說明文字轉錄自日文舊籍數位典藏網簡介)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1. 台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簡介:
    本系統收錄臺史所檔案館之實體館藏與數位典藏,內容為歷年來累積的各類檔案文書,依典藏來源,可區分為三大類:一、個人文書與集藏:由個人所產生或保存的第一手資料,如日記、照片、手稿、畫作等。二、家族與民間文書:大都為維繫家族宗親生活與財產證明所留下來的一手紀錄,包含土地契字、鬮書、族譜、傳統商業書信等。三、機構團體檔案:由公私機構團體所產生或接收的原始紀錄,如函、令、報告書等。
    (以上說明文字轉錄自台灣史檔案資源系統簡介)
  2.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簡介:
    研究歷史,首重第一手史料。研究日治時期臺灣史,〈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及個人或家族產生的日記,可說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史料。但這些手稿類型的史料,因產生者個人的書寫習慣,往往形成諸多草寫、簡稱、略稱等情況,增加解讀的困難度。此時,由臺灣總督府編印,登載了府內單位、所屬機關及地方人員名錄的《臺灣總督府職員錄》,便成了解讀檔案的重要參考工具。
    為提供研究者更便利的使用途徑,本館經過數年的努力,以《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為主要標的,進行全文建檔與資料標準化等加值工作後,建置而成的「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即日起開放國內政府機構或學術單位所屬人員,憑e-mail申請帳號使用(以gov.tw或edu.tw結尾之電子信箱申請)。

    系統相關資訊如下:

    一、收錄範圍:(一)內容:明治29年(1896)至昭和19年(1944),49個年度的臺灣總督府職員名錄,總計約95萬筆名錄資料,影像2萬餘幅。(二)來源:本系統主要依據《臺灣總督府職員錄》進行建置,少數於國內未找到的年度,以日本內閣印刷局出版之《職員錄》補之。
    二、系統特色:(一)功能方面:1. 本系統除可瀏覽、查檢職員錄中基本人名、單位名稱外,可進行人物比較,並將比較結果匯出、列印或轉寄等。2. 除提供進階查詢、後分類、電子書影像調閱、延伸查詢等功能外,並開放線上勘誤,歡迎使用者回饋。
    (二)內容方面:1. 本系統特別貼心整理出不同主題的專題名錄,提供使用者參考。2. 可與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等公家檔案互相參照比對,而部分職員錄中所包含的本籍資訊,更是極為獨特之資料,值得多加利用。
    (以上說明文字轉錄自台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簡介)

資料庫註冊與使用閱覽規則 8 項 / 2015-11 編製

  1. 使用者不得以任何形式將本資料庫任何內容加以重製、改作及散布,或利用本資料庫進行商業營利行為,有違反本要點之行為時,本資料庫得隨時終止該使用者進入。
  2. 使用者對個人帳號與密碼須善盡保管之責,並負該帳號登入本資料庫後所有行為責任,切勿將帳號與密碼出借或轉讓他人使用。
  3. 本資料庫之使用行為必須符合相關法令規範,使用者利用本資料庫而衍生著作權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之違法行為,應自行負責。
  4. 本資料庫禁止同一使用者申請多重帳號,例如以同一電子信箱申請多個帳號之行為,本資料庫有權逕行刪除該等帳號且不另行通知。
  5. 使用者引用本資料庫各項內容時,請確實註明資料來源,至少應包含頁面名稱、本所全銜與資料庫名稱。
  6. 如未遵守本規範,本資料庫得隨時終止該帳號;如有造成損害之情事,將依相關法令請求賠償。
  7. 本資料庫網頁上提供72dpi低解析圖表檔案,若您需要原始300dpi高畫質圖表檔案,請填列表單,以電郵與管理者連繫。 目前只開放給予公部門、大專院校與研究單位等非商業之出版研究所用,資料不予收費。
  8. 本資料庫保留變更本使用條款之權利。

輔助資料庫 19 筆 / 2015-11 編製

  1. 中華民國政府公報資訊網(中央與地方政府公報整合查詢系統)
  2. 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overnment Research Bulletin, 簡稱 GRB)
  3. 全國報刊索引(清代與民國時期老舊期刊全文資訊網)
  4. 大成老舊期刊全文數據庫(清代與民國時期老舊期刊全文資訊網)
  5. 台灣史研究文獻類目書目資料庫
  6. 聯合知識庫(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7. 中國時報全文影像資料庫
  8. 中央日報五十年
  9. 自立晚報數位典藏資料庫

公共資訊圖書館舊版報紙數位資料庫(重點典藏1960年代以前的地方報或小報)

  1. 舊版報紙數位化收錄清單
  2. 天下雜誌群知識庫
  3. 傳記文學知識庫
  4. 日治時期台灣時報
  5. 日治時期台灣民報系列
  6. 日治時期台灣日日新報
  7. 國家電影資料館影音圖像數位典藏資料庫
  8. 國家文化資料庫
  9. 中央社影像空間
  10. 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數位檢索系統

早期重要參考書目 160 筆 / 2015-11 編製

  1. 三民主義研究所(編),1964,《都市平均地權討論集一》,台北:亞洲書局。
  2. 中央信託局(編譯),1952,《亞洲之土地改革》,台北:中央信託局。
  3. 中國工程師學會台灣分會(編),1951,〈市政工程專號〉,《台灣工程界》,4(7)。(作者群包括:盧毓駿、吳梅興、朱尊誼等)
  4.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系友會(編),1988,《盧毓駿教授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系友會。
  5. 中國文化服務社編輯委員會(編),1953,《耕者有其田手冊》,台北:中國文化服務社。
  6. 中國文化學院市政研究所(編),1966,《市政匯刊》,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市政研究所。
  7. 中國市政學會(編),1955,《中國市政學會年刊》,台北:中國市政學會。
  8. 中國地方自治學會(編),1951,《台灣地方自治實錄》,台北:中國地方自治學會:中國地方自治學會。
  9. 中國地方自治學會(編),1955,《各國市政》,台北:中國地方自治學會。
  10. 中國地政研究所(編),1952,《台灣省公地放領調查研究》,台北:中國地政研究所。
  11. 中國國民黨,1953,《怎樣實施耕者有其田》,台北:台灣省政府地政局。
  12. 中國測量工程學會(編),1972,《都市計劃地形測量手冊》,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
  13.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土地組(編),1953,《台灣省土地統計要覽》,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14. 內政部(編),1956,《內政部視察台閩縣市行政報告》,台北:內政部。
  15. 內政部(編),1994,《台灣農地改革的故事》,台北:內政部。
  16. 內政部(編著),1982,《當前土地政策研議專集》,台北:內政部。
  17. 內政部、台灣省政府(編),1961,《內政部、台灣省政府都市計劃考察團報告書》,台北:內政部。
  18. 公共工程局(編),1961,《台北市示範住宅》,台北:公共工程局。
  19. 公共工程局都市計劃規劃總隊(編),1972,《公共工程局都市計劃規劃總隊都市計劃規劃作業須知》,台北:公共工程局都市計劃規劃總隊。
  20. 方開啟,1967,《考察美國住宅及都市建設報告》,台北:台灣省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21. 王作榮等(著),1972,《台灣第二次土地改革芻議-台灣農村經濟問題》,台北:環宇。
  22. 王孟周、楊與齡,未載明,《中國都市土地改革》,台北:作者自印。
  23. 王章清,1959,《台灣省公共工程建設十年計劃概要》,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24. 王章清,1960,《亞洲暨遠東專家考察歐洲住宅及建築材料報告書》,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25. 台北市政府(編),1959,《台北市實施都市平均地權概況》,台北:台北市政府。
  26. 台灣省三重永和建設計劃委員會(編),1969,《三重永和建設計劃研究報告》,台北:台灣省三重永和建設計劃委員會。
  27. 台灣省公共工程局區域計劃小組(編),1962,《台北基隆都會區域計劃(分析報告一至九號)》,台北:台灣省公共工程局區域計劃小組。
  28.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著),1983,《日據時期祭祀公業及其在台灣特殊法律之研究》,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9. 台灣省市政建設考察小組(編),1954,《台灣省市政建設考察小組報告書》,台北:內政部。
  30. 台灣省民政廳地政局(編),1965,《台灣省實施都市平均地權規定地價工作報告》,台北:台灣省民政廳地政局。
  31.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1954,《台灣省四十三年度民政工作檢討會議紀錄》,台北:台灣省政府民政廳。
  32.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地政局,1949,《開墾荒地》,台北: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地政局。
  33.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地政局,未載明,《台灣省實施耕者有其田工作手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地政局。
  34.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地政局,未載明,《地籍總歸戶須知》,台北: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地政局。
  35.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地政局,未載明,《放領公地扶植自耕農手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地政局。
  36. 台灣省政府地政局(編),1950,《規定地價手冊》,台北:台灣省政府地政局。
  37. 台灣省政府地政局(編),1955,《台灣地政統計(1955)》,台北:台灣省政府地政局。
  38. 台灣省政府地政局,1948,《台灣省扶植自耕農實施方案》,台北:台灣省政府地政局。
  39.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編),1953,《台灣省全省建設工作檢討會議錄》,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
  40.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編),1954,《台灣建設概況》,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
  41.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編),1959,《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工作報告》,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42.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編),1963,《丹麥瑞典的國民住宅》,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43.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編),1964,《台灣省都會區域與國民住宅計劃(聯合國技術協助局孟松顧問研究報告)》,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44.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編),1964,《各縣市國民住宅聯合檢查報告》,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45.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編),1965,《日本的國民住宅》,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46.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編),1965,《台中區域計劃(分析報告一至九號)》,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47.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編),1965,《紐西蘭的國民住宅》,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48.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編),1966,《台中區域計劃(共上、中、下三冊)》,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49.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編),1970,《模距配合及其應用(國民住宅工業化叢書)》,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50.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編),未載明,《區域及都市計劃規劃作業之研究講義》,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51.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1966,《台灣都市化人口選樣調查報告》,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52. 台灣省政府財政廳,1949,《公產處理》,台北:台灣省政府財政廳。
  53. 台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及動員計劃審議委員會(編),未載明,《台灣土地問題及其政策》,台北:台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及動員計劃審議委員會。
  54. 台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及動員計劃審議委員會(編),未載明,《台灣都市發展與土地利用之研究》,南投:台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及動員計劃審議委員會。
  55. 台灣省國民住宅考察團(編),1961,《日本及韓國住宅建設考察報告》,台北:台灣省國民住宅考察團。
  56. 台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編),1947,《台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結束總報告》,未載明:台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
  57. 台灣省實施都市平均地權專案小組(編),1965,《台灣省實施都市平均地權專案小組報告》,台北:台灣省實施都市平均地權專案小組。
  58. 白省三、林澤田等(著),1976,《都市發展問題論叢》,台北:台北房屋。
  59.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編),1952,《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草案關係文書-附參考資料(一)》,台北:立法院。
  60.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1953,《內政考察團報告》,台北:立法院。
  61.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1955,《內政考察團考察報告》,台北:立法院。
  62. 立法院祕書處(編),1969,《實施都市平均地權條例第三次修正案法律案專輯》,台北:立法院。
  63. 交通大學旅台同學會,1961,《交通大學旅台同學錄》,未載明:交通大學。
  64.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編),2009,《民國時期市政建設史料選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65. 行政院及所屬機關組織權責研討委員會(編),1957,《中央行政改革案》,台北:行政院及所屬機關組織權責研討委員會。
  66. 行政院及所屬機關組織權責研討委員會(編),1957,《中央行政機關組織權責問題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及所屬機關組織權責研討委員會。
  67. 行政院台北地區河川防洪計劃審核小組(編),1964,《行政院台北地區河川防洪計劃審核小組總報告》,台北:行政院台北地區河川防洪計劃審核小組。
  68. 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法律修編籌劃組,1962,《各國都市計劃法令概要》,台北: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
  69. 行政院國民住宅興建委員會,1955,《國民住宅興建要覽》,台北:行政院國民住宅興建委員會。
  70.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65,《孟松夫人所提台灣國民住宅初步考察報告之研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71.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67,《台北基隆都會區域計劃》,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72.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67,《台灣都市土地問題與都市土地政策初步研究報告(附件)》,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73.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67,《台灣都市土地問題與都市土地政策初步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74.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67,《都市計劃在職訓練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75.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67,《都市計劃機構組織與執掌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76.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68,《台北市區鐵路問題研究初步報告》,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77.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68,《台北市區鐵路問題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78.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68,《台北市綱要計畫》,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79.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68,《台灣都市問題研討會資料彙集》,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80.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68,《農地變更為建地情況初步研究報告及限制方案(57年3月)》,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81.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68,《農地變更為建地情況初步研究報告及限制方案(57年8月)》,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82.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69,《台灣北區區域建設計劃》,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83.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69,《高雄台南區域計畫初步報告》,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84.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69,《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工作報告》,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85.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70,《台中區域計劃初步報告》,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86.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70,《林口特定區計畫》,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87.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70,《國民住宅資料》,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88.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71,《台灣地區區域劃分之初步構想》,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89.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71,《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劃(一稿)》,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90.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71,《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工作報告》,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91.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71,《都市發展中心-林口新市鎮之規劃(中文本)》,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92.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72,《台北地區綜合運輸研究(上、下兩冊)》,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93.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內政部,1969,《內政部都市計劃工作檢討會會議錄》,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現存相關報告書與內部檔案資料目錄,請另外參閱本網站之介紹-可下載)
  94. 行政院設計委員會秘書處,1954,《行政院設計委員會工作總報告》,台北:行政院設計委員會。
  95.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1989,《台灣地區國民住宅建設(民國59年度至78年度)》,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
  96. 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都市規劃處,1974,《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劃(二稿)》,台北: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都市規劃處。
  97. 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都市規劃處,1977,《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劃(三稿)》,台北: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都市規劃處。
  98. 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編),1970,《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報告書》,台北: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共五冊)
  99. 何鳳嬌(編),1993,《光復初期之土地接收與處理》,台北:國史館。
  100. 何鳳嬌,2001,《台灣省參議會資料彙編:行政區域規劃篇》,台北:國史館。
  101. 吳梅興,1951,〈論市地重劃事業之經營〉,《台灣建設月報》,9:7-11。
  102. 李潤榮,1965,《授田記》,台北:土地改革月刊社。
  103. 來璋,1961,《台北市五年來實施都市平均地權之研究》,台北:作者自印。
  104. 來璋,1963,《台北市繁榮地區土地利用之研究》,台北:作者自印。
  105. 來璋,1966,《台北市地價問題研究》,台北:台灣商務。
  106. 來璋,1969,《桃園縣土地利用之研究》,台北:台灣商務。
  107. 來璋,未載明,《台北市十年來地價變動因素之分析》,台北:作者自印。
  108. 周一夔(編著),1952,《都市計劃講話》,台北:中華文化。
  109. 周一夔,1967,《美國都市計劃教育及都市發展考察報告》,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110. 侯坤宏(編),1988a,《土地改革史料(民國十六年至四十九年)》,台北:國史館。
  111. 侯坤宏(編),1988b,《糧政史料》,台北:國史館。(共六冊)
  112. 哈雄文,1945,《公共工程專刊第一集》,重慶:內政部營建司。
  113. 哈雄文,1947,《公共工程專刊第二集》,重慶:內政部營建司。
  114. 政大公行所,1968,《台灣各級政府都市計劃組織人力與權責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115. 美國國外業務總署駐華共同安全分署、台灣大學,1954,《台灣之城市與工業》,台北:美國國外業務總署駐華共同安全分署。
  116. 胡兆煇,1951a,〈工程受益費之負擔〉,《台灣建設月報》,3:13-16。
  117. 胡兆煇,1951b,〈台灣都市計劃令及其施行規則的翻譯〉,《台灣建設月報》,5:23-24。
  118. 倪世槐,1941,〈中國市政工程之建設〉,《市政評論》,6:3-7。
  119. 徐實圃,1964,《台灣實施耕者有其田經緯》,桃園:作者自印。
  120. 海內外同仁及友好(編),1990,《劉永楙先生八秩嵩壽紀念文集》,台北:海內外同仁及友好。
  121. 高雄市政府(編),1963,《高雄市辦理市地重劃總報告書》,高雄:高雄市政府。
  122. 偉艾德,1972,《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區域、都市及組織概況》,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123. 國家建設計劃委員會(編),1970,《台灣都市建設計劃改進方案之研究》,台北:國家建設計劃委員會。
  124. 張力耕(編),2000,《台灣土地改革文集》,台北:內政部。
  125. 張金土,1953,《台灣地籍整理沿革》,台北:地政局地籍人員測量訓練班。
  126. 盛德博士,1972,《社區發展示範訓練報告》,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127. 郭隆朝,1955,《實施都市平均地權條例釋義》,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28. 陳宗熙,1969,《市政芻議》,台北:華岡出版部。
  129. 陳宗熙等(著),1974,《市政論叢第一輯》,台北:華岡出版部。
  130. 陳宗熙等(著),1974,《市政論叢第二輯》,台北:華岡出版部。
  131. 陳勉修,1954,《台灣國有房地產與都市土地房屋問題》,未載明:未載明。
  132. 陳誠,1951,《如何實現耕者有其田》,台北:正中。
  133. 湯惠蓀,1951,《地籍總歸戶的意義、方法及其效用》,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134. 湯惠蓀,1954,《台灣之土地改革》,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135. 黃寶瑜,1975,《建築、造景、計畫:宿園論集(1949-1973)》,台北:大陸書店。
  136. 楊大博,1969,《都市平均地權建制研究集》,台北:七海印刷。
  137. 經濟部(編),1953,《台灣農地改革之發展》,台北:經濟部。
  138. 經濟部(編),1955,《台灣都市平均地權之實施》,台北:經濟部。
  139. 葛拉瓦,1971,《都市計畫人才培育方案草案》,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140. 雷柏爾,1953,《台灣目前之農村問題與其將來之展望》,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141. 趙文山(編),1949,《台灣「三七五」地租運動的透視》,台北:自由出版社。
  142. 劉永楙、方開啟,1951,〈修訂台灣都市計劃應具之新觀念〉,《台灣建設月報》,8:7-9、20。
  143. 劉永楙、張金鎔,1956,〈台灣的市政工程〉,交通大學同學會(編),《交通大學六十週年紀念文集》,新竹:交通大學同學會,99-112。
  144. 慕爾,1972,《台灣地區建築及建築教育之考察報告》,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145. 潘廉芳等(編著),1967,《平均地權研究論文集》,台北:。
  146. 潘廉芳等(編著),1974,《台灣土地資源開發論叢》,台北:華岡出版部。
  147. 鄧文儀(編),1954,《台灣農村訪問記》,台北:拔提。
  148. 鄧文儀(編),1955,《台灣實施耕者有其田紀實》,台北:中央文物。
  149. 鄭逸俠,1957,《台灣公產管理與都市土地問題》,台北:宇宙。
  150. 盧偉民,1973,《都市計劃學》,台北:學生書局。
  151. 盧超(編譯),1957,《土地區劃整理》,台北:台灣省政府地政局。
  152. 蕭錚(主編),1977,《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台北:成文。(共兩百冊,為中國地政研究所學員過去在中國大陸時期的調查實習報告重印)
  153. 蕭錚(主編),1981,《台灣土地及農業問題資料》,台北:成文。(共五十冊,為中國地政研究所所培育碩士生在台灣時期關於農村與都市土地政策與制度研究論文與調查報告之刊印,為1950~1970年代前後台灣農村與都市發展相關制度、政策與相關問題留下第一手的紀錄與研究,是目前未被重視的重要知識遺產。)
  154. 蕭錚,1974,《土地與經濟論文集》,台北:中國地政研究所。
  155. 戴炎輝等(編著),1969,《台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台北:司法通訊雜誌社。
  156. 酆裕坤,1965,《中華民國台灣之都市計劃》,台北:政治大學。
  157. 酆裕坤,1971,《都市建設問題論集》,未載明:未載明。
  158. 顧儉德、張金鎔、劉永楙、胡兆煇(編),1952,《台灣省都市計劃法規》,台北:台灣都市計劃出版社。
  159. 顧儉德、劉永楙,1948,〈台灣省都市計劃規則草案〉,《台灣建設》,5:28-33。
  160. 顧儉德、劉永楙、吳梅興,1948,〈台灣之都市計劃〉,《台灣工程界》,2(10):1-14。

研究重要參考書目 147 筆 / 2015-11 編製

  1.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十七輯-台灣戰後農地改革研究專輯》,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35-158。
  2.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1986,《光復四十年來台灣地區都市計劃之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3.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中研院近史所,2000,《都市計劃前輩人物訪問紀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4. 互助營造公司,2012,《台灣營造業百年史》,台北:遠流。
  5. 內政部,1993,《中華民國地政史》,台北:內政部。
  6. 內政部,1993,《內政部部史》,台北:內政部。
  7. 內政部營建署,2011,《碁石:營建署三十年實錄》,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8. 文崇一,1976,〈岩村的社會關係和權力結構-一個農村的工業化與社區生活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2:41-71。
  9. 文馨瑩,1990,《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台北:自立晚報。
  10. 王怡雯,2003,《中興新村的現代性:西方理想城鎮規劃的台灣經驗》,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王俊雄,2002,《國民政府時期南京首都計劃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
  12.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13. 王鴻楷、林子瑜、張景森,1994,《都市計劃法全面修法重點之研究(附錄篇)》,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14. 王鴻楷、林子瑜、張景森,1994,《都市計劃法全面修法重點之研究》,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15. 台灣省文獻會,1998,《台灣省政府中興新村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16. 台灣省政府地政處,1999,《台灣省政府地政處志》,台中:台灣省政府地政處。
  17.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1999,《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志》,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
  18. 台灣農村陣線,2012,《土地正義的覺醒與實踐:抵抗圈地文集》,台北:台灣農村陣線、政大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19. 任育德,2008,《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台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台北:稻鄉。
  20. 朱雲漢等(著),2012,《台灣民主轉型的經驗與啟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21. 米復國,1988,〈台灣的公共住宅政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91-148。(台灣都市問題專題)
  22. 米復國,1988,《台灣的住宅政策》,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23.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4,《國土綜合開發研討會》,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系列專題論文,共十三冊抽印本)
  24.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規劃處,1977,《都市計劃研討會報告》,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規劃處。
  25. 何鳳嬌,2002,《戰後初期台灣土地的接收與處理(1945-1952)》,台北:政治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
  26. 何鳳嬌,2010,〈戰後台灣公產管理審議委員會的組成與運作(民國38年11月-42年9月)〉,《國史館館刊》,25:115-155。
  27. 何鳳嬌,2014,〈台灣土地銀行公產代管部與戰後公產的管理(1952-1960)〉,《國史館館刊》,42:89-140。
  28. 吳俊塋,2010,《台灣代書的歷史考察》,台北:政治大學。
  29. 吳音寧,2007,《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中和:印刻。
  30. 宋立垚,1989,〈台灣地區都市及區域規劃資料文獻目錄查詢系統-專業資料調查及分類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4(1):99-114。
  31. 宋立垚,1993,《都市規劃者對規劃資訊需求與使用變遷之研究-以現代化理論為觀點的探討》,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32. 宋立垚,2006,《都市建設檔案徵集與管理之規劃》,台北:檔案管理局。
  33. 宋立垚、吳可久,2010,〈由宏觀鑑定觀點檢視1949-2000年都市建設類國家檔案之主題分類〉,《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7(4):459-497。
  34. 李如南,1994,《八十億往(李如南回憶錄)》,台北:作者自印。
  35. 李承嘉,1998,《台灣戰後土地政策分析─平均地權下的土地改革與土地稅制分析(1949-1997)》,台北:正揚。
  36. 李承嘉,2012,《台灣土地政策析論-從改革到投機的福爾摩沙》,台北:五南。
  37. 李國鼎(口述)、劉素芬(編著),2005,《我的台灣經驗 : 李國鼎談台灣財經決策的制定與思考》,台北:遠流。
  38. 沈孟穎,2015,《台灣公共(國民)住宅空間治理(1910s~2000s)》,台南: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
  39. 沈祉杏,2002,《日治時期台灣住宅發展(1895-1945)》,台北:田園城市。
  40. 林文凱,2006,《土地契約秩序與地方治理:十九世紀台灣淡新地區土地開墾與土地訴訟的歷史制度分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41. 林本炫、董娟娟、張人傑,1993,《國有土地問題之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業強。
  42. 林秀澧、高名孝 (編),2015,《計劃城市:戰後台北都市發展歷程》,台北:田園城市。
  43. 林金田(總編),1999,《台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文獻輯錄(上、下兩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44. 林益厚,2013,《從台西到台北》,台北:允晨。
  45. 施柏榮,2011,《全球經濟再結構下的台灣農地政策:去管制?或再管制的失效?》,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46. 柯志明,2003,《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
  47. 柯志明,2003,《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蕃地權》,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48. 胡台麗,1978,〈消逝中的農業社區-一個市郊社區的農工業發展與類型劃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6:209-232。
  49. 胡台麗,1982,《媳婦入門:田野心影錄》,台北:時報。
  50. 胡台麗,1986,〈台灣農村小型工業發展的特質及其經濟文化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之16》,209-232。
  51. 胡慕情,2015,《黏土:灣寶,一段人與土地的簡史》,台北:衛城。
  52. 夏鑄九,1988,〈空間形勢演變中之依賴與發展-台灣彰化平原的個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263-338。(台灣都市問題專題)
  53. 孫義崇,1988,〈台灣的區域空間政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33-96。(台灣都市問題專題)
  54. 孫禎睦(著),金鶴俊(譯),黃世孟(編),1987,《日本帝國主義下韓半島都市計劃史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研究室。
  55. 家博(Bruce J. Jacobs),1992《台灣鄉村地方政治》,南京:南京大學。
  56. 徐世榮,2003,〈戰後初期台灣業佃關係之探討-兼論耕者有其田政策〉,《台灣史研究》,10(3):35-66。
  57. 徐世榮、蕭新煌,2001,〈台灣土地改革再省視-一個內因說的嘗試〉,《台灣史研究》,8(1):89-124。
  58. 徐正光,1976,〈岩村的生態與經濟變遷-一個農村的工業化與社區生活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2:1-39。
  59. 徐進鈺、凌宗魁、廖彥豪(編),2015《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一)》,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60. 財團法人浩然基金會,1992,《1992國土規劃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財團法人浩然基金會。
  61. 馬久惠,2001,《國家政策與台灣戰後的城鄉發展》,南投: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62. 黃莉珺,2003,《市場制度符合社會公平?以90年代台灣農地自由化為例》,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63. 徐魁甲,2012,《農地管制的起源到衰頹:台灣戰後農地釋出政策的歷史制度論分析(1948-2007)》,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64. 羅美惠,2001,《土地去管制化的政治經濟學-以90年代農地釋出政策與農發條例修正案為例》,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5. 張炎憲、高淑媛,1996,《衝擊年代的經驗:台北縣地主與土地改革》,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66. 張國暉,2011,〈追尋主體性的工程設計:威權政治轉型下的台灣高鐵土木設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5:157-200。
  67. 張國暉,2013,〈國族渴望的巨靈:台灣科技官僚治理的中國脈絡〉,《國家發展研究》,12(2):73-132。
  68. 張景森,1988,〈戰後台灣都市研究的主流範型-一個初步的回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9-31。(台灣都市問題專題)
  69. 張景森,1991,《台灣現代城市規劃: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考察(1985~1988)》,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70. 張景森,1992,〈虛構的革命:國民黨土地改革政策的形成與轉化(1905-1989)〉,《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3:161-194。
  71. 張景森,1993,《台灣的都市計劃(1895~1988)》,台北:業強。
  72. 張維一,2003,《獻身地政六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現代地政。
  73. 張憲秋,1990,《農復會回憶》,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74. 章英華,1995,《台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台北:巨流。
  75. 許木柱,1976,〈岩村的宗教活動-一個農村的工業化與社區生活研究之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2:73-95。
  76. 許坤榮,1988,〈台北邊緣地區住宅市場之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149-210。(台灣都市問題專題)
  77. 許盛隆,2003,〈訪行政院前秘書長王章清先生談來台灣五十五年的滄桑往事〉,《中國工程師學會會刊》,76:1-28。
  78. 許嘉瑋,1999,《都市建設與住宅計劃小組(1966-1971)對台灣都市規劃影響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79. 陳兆勇,2011,《土地改革與政權鞏固:戰後台灣土地政策變革過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
  80. 陳志梧,1988,《空間變遷的社會歷史分析:以日本殖民時期的宜蘭地景為個案》,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81. 陳明通,2001,《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新自然主義。
  82.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
  83. 陳思宇,2011,《冷戰、國家建設與治理技術的轉變:戰後台灣宏觀經濟治理體制的形成(1949-1973)》,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84. 陳秋坤、許雪姬(編),1992,《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台北:中研院台灣史研究室。
  85. 陳湘琴,2005,〈日治至戰後時期台灣都市細部規劃法制的功能與特性之變遷歷程(1895-1976)〉,《環境與藝術學刊》,32(3):253-275。
  86. 陳湘琴,2011,〈都市建設與住宅計劃小組(UHDC)和聯合國顧問團研議台灣「都市計劃法」之歷史研究〉,《環境與藝術學刊》,9:47-67。
  87. 曾旭正,1994,《戰後台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88. 曾華璧,2013,〈戰後台灣環境保育與觀光事業的推手:游漢廷先生訪談錄〉,《台灣文獻》,64(4):223-274。
  89. 曾華璧,2014,〈戰後台灣都市建設與環保工作的參與:張祖璿先生口述訪談〉,《台灣文獻》,65(1):203-243。
  90. 曾華璧,2015,〈閱讀《費驊日記》,發現費驊〉,《台灣文獻》,66(1):181-225。
  91. 越澤明(著),黃世孟(譯),1986,《滿州都市計劃史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研究室。
  92. 黃仁姿,2011,《國民黨政權與地方菁英:1950年代的農會改組》,台北:國史館。
  93. 黃世孟,1985,<台灣都市計劃歷史之初探(AD. 1895-1945)>,《都市與計劃》,12(1):1-20。
  94. 黃世孟,1987a,<日據時期台灣都市計劃政經脈絡及歷程分期之探討>,《規劃 學報》,1:1-15。
  95. 黃世孟,1987b,《日據時期台灣都市計劃範型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研究室。
  96. 黃世孟,1987c,《台灣地區都市計劃歷程資料調查分析》,台北: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97. 黃世孟,1987d,《台灣地區都市計劃歷程資料文獻目錄》,台北: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98. 黃世孟,1988,《台灣都市計劃史年表:AD.1895-1945》,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研究室。
  99. 黃世孟,1988b,《台灣地區建築資料文獻目錄》,台北: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研究所。
  100. 黃世孟,1989,<從台北都市計劃歷史發展探討空間結構變遷特質之研究>,《台 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學報》,4:67-83。
  101. 黃世孟,1989b,《台灣地區都市及區域計劃資料文獻目錄》,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102. 黃世孟,1991,《台灣地區建築資料文獻目錄(修訂版)》,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
  103. 黃世孟,1992,<新高港都市計劃與台中港特定區計劃規劃範型之比較分析>, 《都市與計劃》,19(1):53-74。
  104. 黃世孟、張景森(編著),1987,《日本近代都市計劃歷史之分析-以東京為例》, 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研究室。
  105. 黃世孟、張景森,1988,<台灣都市計劃規劃理論範型之研究(AD.1895-1945)。>,《工程學刊》,44:131-148。
  106. 黃世孟等(編譯),1987,《台灣都市計劃講習錄》,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研究室。
  107. 黃武達,1996,《日治時代台灣近代都市計劃之研究(1895-1945)》,板橋:台灣都市史研究室。
  108. 黃武達,1999,《都市計劃及建築法制研究論文集》,板橋:都市建築研究室。
  109. 黃武達,2000,《日治時代台灣都市計劃歷程之建構(1895-1945)》,板橋:都市史研究室。
  110. 黃俊傑,1991,《農復會與台灣經驗:1949-1979》,台北:三民書局。
  111. 黃俊傑,1992,《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口述歷史訪問紀錄》,台北:中研院。
  112. 黃俊傑,2006,《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台灣大學。
  113. 黃孫權,2012,《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台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新北:獨立媒體。
  114. 黃樹仁,2002a,〈台灣都市化程度析疑〉,《台灣社會學刊》,27,163-205。
  115. 黃樹仁,2002b,〈台灣農村土地改革再省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7:195-248。
  116. 黃樹仁,2002c,《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型態與台灣城鄉發展》,台北:巨流。
  117.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左岸。
  118. 楊懋春,1970,《台灣土地改革對鄉村社會制度影響之研究》,台北:台大農推系。
  119. 葛伯納(著)、蘇兆堂(譯),1979,《小龍村》,台北:聯經。
  120. 廖彥豪,2013,《台灣戰後空間治理危機的歷史根源:重探農地與市地改革(1945-1954)》,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121. 廖彥豪、王雪玉、徐燕興(訪談),2012,〈姜渝生老師訪談記錄:早期在經合會交通組之工作回憶〉,王小娥、王明蘅(編),《吾道行:姜渝生教授言行與追思》,台南:台南二十一世紀都市發展協會,13―44。(廖彥豪騰稿,王小娥編修)
  122. 廖彥豪、瞿宛文,2015,〈兼顧地主的土地改革:台灣實施耕者有其田的歷史過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8:69-145。(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專題)
  123. 廖盈琪,1999,《昨日的明日花園城市-永和都市計劃之移植與形構》,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124. 劉志偉,1998,《戰後台灣土地關係轉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9-1953)》,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125. 劉志偉、柯志明,2002,〈戰後糧政體制的建立與土地制度轉型過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台灣史研究》,9(1):107-180。
  126. 劉欣蓉,2011,《公寓的誕生》,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127. 劉欣蓉,2012,〈消失的「理想住宅」方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9:43-64。
  128. 劉進慶(著)、王宏仁等(譯),2001,《台灣戰後經濟分析(1945-1965)》,台北:人間出版社。(原書日文版出版於1975年,漢譯本出版於1992年)
  129. 劉寧顏(總編纂),1996,《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七:政治行政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30. 蔡宜紋,2008,《克難城市:戰後台灣都市規劃視野的反省》,新竹: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131. 蔡勇美、章英華(編),1997,《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
  132. 蕭全政(編),1990,《國土規劃的挑戰》,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民間國建會特輯:台灣空間發展挑戰組)
  133. 蕭新煌、吳忠吉、朱雲漢(主編),1989,《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
  134. 蕭錚,1980,《土地改革五十年-蕭錚回憶錄》,台北:中國地政研究所。
  135. 賴志彰,1996,《投機城市的興起-戰後台中市都市空間轉化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136. 戴炎輝,1979,《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
  137. 謝國雄,2003,《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138. 鍾起岱,2013,〈台灣新舊違章建築日期劃分之研究〉,《都市與計劃》,40(3):287-303。
  139. 瞿宛文,2015,〈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的前因後果〉,《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8:11-67。(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專題)
  140. 瞿宛文,2015,〈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專題導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8:1-9。(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專題)
  141. 瞿宛文等,2015,〈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專題:評論與回應〉,《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0:157-264。(作者群包括瞿宛文、陳永發、華昌宜、陳耀煌、黃樹仁、薛化元、林子欽、丁秀吟、彭揚凱、李承嘉、廖彥豪、何欣潔等人)
  142. 羅景賢,2015,《徵收神明:民間信仰與土地徵收的互動關係》,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3. 蘇志超,2002,《蘇志超回憶錄》,台北:作者自印。
  144. 蘇碩斌,2002,《台北近代都市空間之出現-清代至日治時期權力運作模式的變遷》,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45. 蘇碩斌,2008,〈研究人或空間:台灣都市社會研究的成立與變化〉,《人文與社會研究集刊》20(3):397-439。
  146. 蘇碩斌,2010,《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清末至日治時期台北空間與權力模式的轉變》,台北:群學。
  147. 龔宜君,2011,《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鄉。
Copyright © 2015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